迷思及介紹


有些家長可能會注意到孩子在成長階段時,會有講話結結巴巴、不流暢的現象,有些孩子長大一些就好了,但也有些孩子的狀況會隨著需要面對的情境越來越複雜,例如上台發表心得、結交新朋友,而變得更加嚴重,到底這樣是不是就是所謂的「口吃」呢?

表達性詞彙指的是一個人可以「自發」說出的詞語,​因此透過模仿他人而說出的鸚鵡語,不能算在孩子的詞彙量中​。

美國心理學家John Buck,在1948年提出了屋樹人繪圖測驗(House, Tree, Person Projective Drawing)🏡🤸‍♂ 請受試者在紙上畫出「房子」、「樹」跟「人」,並透過繪畫內容,分析個人的心理狀態。

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,很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記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點滴,尤其是家有小寶貝的父母,看到孩子可愛的模樣,常忍不住想與親朋好友們分享💟

「老師,我上週帶小孩回娘家,發現他好像有音樂方面的天分耶,他隨便摸了幾下鋼琴鍵,感覺很有架勢,阿嬤就教他彈看看小星星,結果他10分鐘就練起來了,我在想要不要送他去學鋼琴」

高敏感的孩子長大後,雖然可能不像小時候,會因為衣服標籤刺刺的不舒服而大哭,或只要有一點感受與平常不同,就會焦躁不安、愣在原地等。

自從發了關於注意力五種類型的文章之後,有家長看了,隔天帶孩子來上治療課,衛教時神秘兮兮地湊近跟我小聲說:「老師,我發現打麻將,可以練到所有注意力耶!」🙋‍♀️

注音文在我國小時曾經盛行一陣子,以前在網路遊戲上,跟別人彎家時很實用🙃,可以繞過一些敏感字眼審查,剛剛嘗試打了一下竟然還是很自然、順手,身體記憶真是太厲害了✌️(都是題外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