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柔而堅定的力量:正向教養的6個原則

2024-04-01


正向教養是什麼

是一種基於尊重、理解和愛的教養方式,旨在建立親子之間積極、健康且具支持性的關係。此方法強調培養孩子的自尊、自信和自主性,主張依照孩子的特質,不溺愛、不懲罰,而以適當的技巧引導孩子,培養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與生活技能,同時協助於他們發展健康的社交和情緒調節能力💟

正向教養的6個原則

1. 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

有些教養方法可能剛開始效果顯著,如:打罵、威脅,卻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。好的教養策略不見得能立竿見影,但只有當孩子的心理需求被照料、對於關係感到安全而信任,才有機會自信自愛。


2.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

同理孩子的情緒,協助孩子先梳理「卡住」的部分,讓他感覺自己被在乎、被接納。等孩子情緒安頓妥當,再幫助孩子解決事情就會比較容易。


3. 一致執行的生活常規

生活的常規必須合理、定義清楚、能做得到,並且一致執行。例如:「玩具收好才能睡覺」,每次的要求跟態度都相同,不能有時候可以不收、有時候卻要求收到地板淨空。

規則訂定的標準要先建立清楚,像是收好玩具定義是:「每個玩具都放進該放的櫃子裡」並透過實際的示範讓孩子清楚理解。


4. 以正向說法取代負向詞語

換個方式跟孩子溝通,直接讓孩子知道「應該怎麼做」

例如,把「不刷牙就不要睡」改成 「刷好牙我們再去睡覺吧!」

把「你再鬧就不要進去」改成「等你冷靜了我們再一起進去」


5. 讓孩子有自主決定的權利

除了合理且必須執行的規則外(如睡前一定要刷牙、搭車一定要繫安全帶),其他事情可以讓孩子自行決定,如要穿什麼顏色的衣服。


6. 具體告知好行為跟規則

擬定合理的規範並將自己的期待事先告訴孩子。

不教而殺謂之虐,例如我們知道行車規則,當車子違規停在紅線被拖吊時,雖然還是可能會覺得不高興,但因為知道是自己違規,所以還是能接受事實。

✅「出門要牽好大人的手」

❌「出門要乖」→孩子不知道具體乖是指什麼



|培果延伸閱讀:數到3有用嗎?與孩子溝通這樣更有效



​正向教養的例子:吃飯前要洗手

1. 檢視常規是否合理

吃飯前洗手能預防生病,是全家人要共同遵守的原則,而家長也必須要從自身開始做起。如果連家長自己吃飯前都常不洗手,孩子自然也沒辦法養成習慣。


2. 告知孩子規則及原因並示範:

 「吃飯前洗手,這樣手上才不會有細菌唷。爸爸帶你洗一次,我們一起讓手手變乾淨」


3. 若孩子不願意,同理情緒並解釋: 

「我知道你肚子好餓,想趕快吃飯飯,但是手手洗乾淨,吃飯時才不會不小心吃到髒東西哦!」


4. 給予有範圍的自主權:

孩子對於自己選擇出來的事,會比較願意遵守,故可以讓孩子做部分決定,如:「你來決定要用肥皂還是用洗手乳洗吧」、「你想自己洗還是爸爸幫你一起洗」。



建立信任關係,需要家長在言行上保持一致,認真聆聽並關注孩子的需求和想法。通過理解與陪伴逐漸積累信任。並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、解釋決策的原因,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認真對待,同時培養積極的自我認知💪

📢 有些父母可能認為要狠狠處罰孩子,孩子才會知道自己錯了,但其實啊,對孩子來說,最愛的父母露出失望或不開心的情緒,就已經是種處罰了呢🥺



參考文獻

Durrant, J. E., Plateau, D. P., Ateah, C., Stewart-Tufescu, A., Jones, A., Ly, G., ... & Tapanya, S. (2014). Preventing punitive violence: Preliminary data on the Positive Discipline in Everyday Parenting (PDEP) program.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, 33(2), 109-125.

Durrant, J. E. (2007). Positive discipline: 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. Bangkok, Thailand: Save the Children Swede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